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34章:必然走向,T34
第(2/3)页
统治的能力,严重高估了战略轰炸能够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也严重高估了欧陆此时的资源短缺,尤其是石油和食物的短缺。
基于此,英国最终做出了坚决不媾和的决定,与德国展开了惨烈的战斗。
不过,虽然推断是错的,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合理的,美国和苏联的表现均远远超出英国的预估,并将战争导向胜利。
在本位面,英国自然还要在上述内容中添加上“对赤潮的恐惧”,就更不可能投降了。
而对于德国来说,英国固然是一个可怕的对手,德国对英国显然无法形成英对清的降维打击,而英国的庞大的体量也就已经决定了它的一举一动都会让世界震动,即便身死时不大爆炸,也绝无可能悄然无声。
但最危险的还是悬浮于陆海之外的两个国家,可以察觉到,中国和美国都是孤立国家,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最终的表现非常相近,亚洲之于中国,美洲之于美国,并没有区别,只是中国更容易被动员起来,而美国需要更大的刺激,这是陆地隔绝和海洋隔绝的地理因素所带来的差异。
德国人对于美国参战还是比较乐观的,不太认为美国会在法国失败后迅速的深度的参与欧洲战争,美国需要动员的时间,当然,德国人也不认为美国会放弃欧洲,这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更不是罗斯福的作风,因此这个时间点应当在1942年以后。
而对于中国,德国人同样难以真正的放心,两国绝无可能缔结任何形式的盟约,中国缺乏在欧洲的着力点,因此不会彻底的反对德国,打倒德国,但也绝无可能希望看到德国坐大。
对于中国的诉求,美国人很有可能不会干预,新加坡和印度属于谁并不影响美国的战略,对于美国来说,太平洋上领地只有澳大利亚据有纷争的可能,但也并不属于不可谈判的禁区。
甚至于,未来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可能要同时为两个俄国服务,即德国支持的俄国和德国反对的俄国,最戏剧化的一幕可能是一列火车上同时装载了运往圣彼得堡和叶卡捷琳堡的军械。
同时,德国人清楚,英国独特的政治环境和帝国组成很大概率会导致伦敦与澳新、印度和马来亚之间的丰龊。
历史上,在开战前,英国内阁曾认为如果IJA入侵东方的两个自治领,出于政治考虑‘我们应该立刻放弃中东的位置全力支援’;但是到了1941年中真正要求撤回埃及/东非/两伊的部队增援帝国东部的恰恰是澳新政府,而Uk政府反而希望推迟这种调度。
而如果没有美国的参与,这种矛盾将会更加凸显。
英国能抵抗多久,美国会在什么时候参战,中国是否有可能参与战争,都深刻的影响着德国的战略。
外交官和情报人员该动起来了。
……
“关于最近在苏伊士运河被拦商船的问题,德国人又来找我们了,希望走美洲。”
西花厅内,石子任、戚殿生和陈霖三人正开着小会,简单商议德国新的需求。
从去年十二月北海的那次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sl88.cc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