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四章 纸币的前提是汇通天下_乾隆四十八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百五十四章 纸币的前提是汇通天下

第(3/3)页

用政府信用带来的贬值,无法避免。如今关内各地用着银子铜钱都物价猛涨,这要冒然推出纸币,只要贬值,老百姓肯定重新转向铜钱和银子,由此带来恶性循环。

  历史上的宋金元明朝廷发行了各种纸币,交子、钱引、会子、宝钞、交钞、中统钞等等,全都是以政府信用作为价值保证。可是封建王朝的政府信用却又是最不能信任的,一旦发生战争或是发生灾荒,为了缓解财政不足必定超发,各种纸币最终都成了擦屁股纸。等到了“一条鞭法”实行后,白银成了唯一具有充分货币职能的货币,古代中国的信用纸币就已经玩不下去了。

  下午的会结束后,陈青松叫住了正要出门的赵新,说道:“虽然我不太懂金融,可你想建立全国性的商业网络和清算中心,相关人员得提前准备好。你看是不是从咱们那边找两个专业人士过来?”

  赵新道:“找人的事不急。你忘了,咱们手底下有一帮最适合从事银行业的人。”

  陈青松愣了一下,随即一拍脑门道:“嘿!我这脑子,忙糊涂了。”

  犹太人,这是在北海镇里被很多人忽略,却又被赵新随时关注的一群人。

  当年赵新拿下叶尼塞斯克后,当地的犹太人团体主动请求依附,原因就是不想再颠沛流离。而等赵新颁布了取消酒类包税制的布告,并禁止犹太人从事高利贷行业后,西伯利亚的犹太团体迅速分裂。一部分人在第二年春天回到了沙俄治下,另一部分人则去了赵新给他们划定的下乌金斯克和图伦地区。

  如今四年时间过去了,北海镇治下的犹太人口已经从六千多人增长到了一万多人。从前年开始,民政方面通过土地置换和免税期延长的方式,又将四千多犹太人从西伯利亚迁出,分别安置在了从鲸鱼镇到伯力的各个村镇。

  而赵新的下一步计划是等刚收复的辽东地区局势稳定下来,继续把西伯利亚的犹太人往外迁。之所以要这么做,其实用四个字就能概括,化夷为夏。

  古代中国虽然各族混杂,风俗语言各有不同,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不管是哪的人,只要认同中华文明的“礼”并遵守,那就是华夏。比如宋代的开封犹太人、明代的色目人、甚至是满清的俄罗斯佐领。

  如今北海镇治下的犹太人每个人都要起个中文名字,就算一句话都不会说也得有;适龄儿童必须要进学校学习中文,没得商量。

  此外犹太人喜欢聚集在一起祈祷,根据犹太教律法,成年男人一天必须由10人以上聚集在一起祈祷三次。理论上犹太人可以在除了不洁的地方以外的任何地方祈祷,可只要生活安定下来,谁不想有个教堂呢?为此民政特意在伯力和鲸鱼镇盖了两座雕梁画栋的四合院,将其作为犹太人的教堂。

  至于房间里的布局,则是根据拉比的建议。其实犹太教堂的内部不需要像天主教或东正教一样,满屋子都是偶像或者画像;有个诵读摩西五经时用的大台子,有个长明的七烛台,再有个小讲台和坐席就足够了。

  这种事急不得,满清的俄罗斯佐领即便是以俘虏身份被强制改造,天天生活在北京城的旗人圈子里,感受着汉满融合的民间文化,还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才会“脱胎换骨”。

  陈青松之所以会忽略犹太人的事,就是因为之前他和赵新定下的策略;即在犹太人群体熟练掌握中文之前,不让他们涉足金融业。

  赵新的想法是四年时间过去了,现在应该可以从犹太人群体里挑选一批普通话熟练的人,进行前期准备,以便实现“汇通天下”的目标。

  在他的计划里,未来北海镇的银行业不光要有犹太人,晋商和江南钱庄的人都得拉进来。内部制衡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这些人已经用一两百年的时间建立了遍布全国的商业网络,不用就太浪费了。
记住手机版网址:m.bsl88.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