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脚底抹油_乾隆四十八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四十四章 脚底抹油

第(3/3)页

姓都慌了。最倒霉的要算城中各家商号,他们店内的马牛和大车小车手推车全部被清军征用,如狼似虎的溃兵根本不鸟这些商人。

  “军爷!求求您了,给我们留两辆车吧,后院还有一库房的货呢!”

  “副都统大人有令!征调各家大小车辆运送军需物资,若有违抗,当场斩杀!”

  看到清兵将院内的车辆马牛搜刮一空,商号的老板瘫坐在地,大哭小叫道:“完了,这下全特么完了!八千两的人参啊,这可怎么办?!”

  相对于有钱有势的商人,城内的上万旗人和汉人可倒了血霉。根据那奇泰的命令,城中所有人都要跟随大军南下。

  没船没马?那你就给我腿着!谁敢不走,就地斩杀!

  对于本地的流放汉人来说,走到哪儿他们也是给披甲人为奴,往南面走还暖和呢;可对本地旗民来说,那才真是没了活路。他们的土地和家宅都在这里,到了南边可什么都没了。

  现在的旗民一旦破落了,日子过的照样惨!真以为旗人都是铁杆庄稼呢?

  从康熙末年起,由于八旗人丁的滋生,战事减少,旗丁挑甲的比例不断缩小,于是旗人的生计问题便展露了出来,到了乾隆年间已愈演愈烈。自乾隆七年开始,清廷颁布“出旗为民令”;几十年间,不断裁撤大批汉军旗丁,要么当地入籍,要么就改编绿营。

  而满蒙八旗虽然不会被裁撤,可想拿那份粮米,必须得“补缺”才行,没缺一样吃了上顿没下顿。

  满蒙八旗男子一旦成年,便叫做“丁口”,至于成年的标准在各个时期不尽相同。乾隆年间,对于旗丁的成年标准是虚岁满十八,身高要过一米六。

  什么?您家孩子已经十九了,身高才一米五?好吧,那您家孩子就一辈子“未成年”了......

  对于普通旗人家庭来说,成丁条件过了还要考试,骑射、步射、国语三项,考试合格了才有可能补缺。

  为什么说有可能?因为满蒙八旗各营头的缺额是固定的。比如骁骑营,一个佐领40个缺;条件好的护军营,一个佐领17个缺;至于脱胎于巴牙喇白甲兵的前锋营,属于皇帝的亲军宿卫,每佐领只有2个缺。

  要隔清初,一个佐领里才一百多号男丁,缺额有的是;可到了乾隆末期,一个佐领三百多男丁,抛去当官的,还有一多半人补不上缺,完全没收入!

  历史上到了道光中期,朝廷财政紧张,旗丁的钱粮开始打折发放,物价同时高涨,一个底层旗丁每个月就到手二两银子,得养活一大家子外加马匹,天天吃窝窝头都够呛。还提笼架鸟?拉车扛大包吧您呐!

  所以说吃皇粮俸禄的不管哪国都一样,大海对面德川幕府的底层旗本也是如此,都是苦B呵呵的命。

  视线转回北海军这边,负责警戒对岸情况的士兵从傍晚就察觉对岸情况不对劲,哭声闹声、人喊马嘶隐隐从江面上飘了过来。得到禀报的刘胜只是让负责值守的士兵加强警戒,也没安排侦察;在他想来,清军再怎么折腾也没用,明天打过江去,一切就都结束了。

  事实上刘胜和范统真没工夫管这些,两人光是分工负责收容俘虏、收缴物资就忙的脚不沾地。除了那些来不及运走的大小火炮,光是宁古塔大营内遗留下的粮草就多的吓人。

  入夜时分,刘胜看到初步的物资清点数字,不禁有些头大。粮食布匹白银这些不用运走,可那些青铜火炮正是北海镇急需的;赵亮那边现在因为造子弹壳和炮弹壳,缺铜缺的厉害。

  到了第二天过了中午,北海军在震耳欲聋的炮火掩护下,乘坐十几条冲锋舟强渡瑚尔哈河。结果到了宁古塔城下一看,整座宁古塔城四门大开,除了十几户来不及逃走的旗民跪在南熏门外,竟是连一个抵抗的清军也没看见。等一打听才知道,清军裹挟了城中百姓,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全朝吉林乌拉跑了!

  刘胜和范统听到这个消息,差点被气乐了。合着对岸闹腾了一夜,原来是忙着跑路啊!

  过江的北海军营长在步话机里询问怎么办,刘胜说还能怎么办,追啊!

  事后,刘胜觉得宁古塔副都统那大人真是好算计!

  他让这些哭哭啼啼的百姓走在军队的后面,只派了少量清军押送,而他和其他清军将领早就跑没影了。当北海军追上去后,负责押送的清军扔下百姓撒丫子就跑,最后北海军光是收容押送这些百姓回宁古塔就忙的不可开交。

  就在宁古塔城被攻陷的第二天,远在千里之外的赵新带着北海军第三团刚刚抵达伯力。他们只在伯力休整了一天,便带着数十名巴尔克村的赫哲族猎人和伯力当地的向导,在两艘巡逻快艇的开道下,向着黑龙江城逆流而去。
记住手机版网址:m.bsl88.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