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这个时代的“翻身”歌难唱_乾隆四十八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六章 这个时代的“翻身”歌难唱

第(3/3)页



  陈青松道:“我的意见是,买卖契约形成的主奴关系还不能解除。我们作为最大的地主,必须强制命令他们怎么干活,决不能随着他们的性子来!”

  赵新道:“我同意,等他们干一年尝到甜头了,自然就会遵守我们的制度。等一切上了正轨,我们再废除人身依附制度。我看这个时间至少要两三年才行。”

  话说北海镇目前所实行的农业生产模式,其实是一种参考了后世的“集体农庄制度”,同时结合了封建人身依附制度的四不像。

  那些被分配了土地的家庭拥有永久使用权,可生产资料如种子、大型农机、马匹、牲畜等,都由赵新这个大地主提供,由陈青松组织使用。种什么、怎么种都是民政部门说了算,农户没有决定权。

  除此之外,陈青松还得制订每年的农业生产规划。比如规划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播种面积与结构等等。同时在大型农机设备的辅助下,现在北海镇只有一部分人被组织起来种地,其余的人不是在做民工就是当兵。

  各家的田地产出在作了各项必要扣除(比如大型农机、水利设施)后,剩余收获直接归农户。农户可以保留小型工具和一定数量的家畜家禽,经营规定的宅旁田地和家庭副业作为辅助收入。例如房前屋后种个菜,以及烟草、火柴的家庭生产。

  不过虽然说收获归农户,但赵新反手又把这些粮食通过还没发行的货币给拿了回来,作为整个北海镇粮食储备的一部分。

  因为最早跟随赵新的岛国流民家庭都绝对信任赵新这些人,所以没人不相信赵新的许诺,也心甘情愿的把粮食交公。这不光是因为早期流民都视赵新为“仙人下凡”,更主要的在于目前北海镇搞的还是实物配给制,货币没有进入流通领域。

  “货币发行的事不能再拖了。铸币厂那边已经完成了你之前说的铸造计划。咱们现在的问题是,粮价怎么定?”

  赵新道:“这事简单。”说罢,他拿了纸笔和一个计算器就开始算了起来。

  清代的粮食重量对应到公制的话会很复杂,粮食颗粒的密度决定了一个木斗里所放粮食的重量。而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那是衡制,而非量制。量制而是石、斛、斗、升、合。一石等于两斛,等于十斗,等于一百升,等于一千合。

  比如大豆一石是430斤,绿豆一石是440斤,粳米一石是410斤,玉米一石是380斤等等。

  具体到小麦(没磨粉)上来说,一石就是500斤。对应到白银计价的话,就是五两二分五。再跟北海镇1元银币对应(每一元银币重量是7.46克,含银量为92.5%。),那就是25.13元,一斤5分钱。

  也就是说,如果农户种小麦的话,按照每亩600斤的产量,那么收获就是30元,合满清官价白银六两,岛国豆丁银120匁(一元对四日两)。一家农户五十亩地,那么粗算的话,一年的毛收入就是一千五百元,合三百两白银。

  即便是扣除必要的开支打个对折,这个收入已经很吓人了!大清境内的很多中小地主,一年也挣不到这么多银子。

  赵新他们原本计划在今年年中推出货币的,同时在居民区开设商店和饭铺。可由于清廷的进攻,所有物资需要集中统一调配,货币发行的事就一直拖了下来。

  陈青松道:“看来货币的事不能再拖了。”

  赵新道:“那就定在春节前,货币是一个,岛国流民改汉姓、起名字是一个,两件事最迟不能超过明年二月。”

  陈青松道:“你还真打算让这些岛国人都变成汉人?”

  赵新目光变得越发犀利,对陈青松道:“这事刻不容缓,先从军队开始。既然到了这片土地上,就必须归化。后世的满人都能改汉姓,岛国人一样得给我改。明年我还打算对幕府用兵,这事不做,我始终不放心。”

  两人说完这些,赵新最后才问道:“河南流民的问题你打算怎么处理?”

  陈青松道:“几步走吧。我们得先让这些人明白咱们生产方式。先开个农业培训班,分出一些人去上课。再分出一部分人去铁矿上干活。这个冬天都不能闲着,否则人就呆懒了。另外,我还准备搞个大型砖窑。之前咱们人少还好说,现在人一多,再去砍伐树木盖房子,太浪费资源了。”

  赵新点头道:“上课、修路、烧砖、挖干船坞、开矿,西拉河上再修几座渡桥......呵呵,这个冬天够忙的,那就这么定了。”

  
记住手机版网址:m.bsl88.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