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改变_乾隆四十八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六十九章 改变

第(3/3)页

向流民传达不许围观的命令;另一方面,他亲自向唐小解释了带她们来这里的目的是教孩子识字。

  而唐小在见到赵新本人后,也终于明白,这个当初去家里选瘦马的男人,就是把扬州城搅的翻天覆地的主谋,也是这个镇子上的大头目。

  不过,最让唐小她们震惊的,是北海镇的男人没有留辫子,一水儿的短发。这分明就是一群“反贼”!一群化外蛮夷!

  在这期间,大部分女孩忐忑不安的接受了命运。在经过以老尤为首的九人团的考核后,开始到学校里给孩子们上课,教他们读书识字。等她们发现学校里居然还有一个名叫沈璇的清国女子时,也渐渐明白赵新没有骗她们。

  农历九月底以前,第一波种下的小麦开始收获。由于对黑土地的重视,在小麦生长期间内,没有使用农药和化肥,甚至连田间除草都是通过人工来完成的。

  在陈青松的努力下,北海镇今年一共开垦出了五万亩的耕地。听上去似乎很多,其实也就五百顷地。按照每户五十亩的分配标准,也才分配了1000户,而北海镇现在有四千多户。陈青松制订的明年开垦目标是三千顷。

  收割时那轰鸣的机器声和壮观景象,吸引了很多人去田间观看。当北海镇的古代人看到RX  9620从麦田上开过去之后,不仅完成了收割,甚至连麦秆都在粉碎后变成了肥料还田,都一致认为是赵新的“神力”所至。

  带着学校的孩子们也来观看收割景象的沈璇听了流民们的议论,看向赵新的目光也有了不同,明亮的眸子里异彩连连。

  而唐小她们在第一次看到几台巨大的RX9620时,都被吓住了。任凭身边的学生如何催促,却再也不敢往前一步。直到沈璇向她们解释这只是一种用于耕作的机械时,这才敢靠近观看。

  “算了,慢慢来吧。”赵新无奈的想到。

  迷信虽然不好,可却让他在北海镇内发号施令非常有效;有时陈青松跟流民们解释半天都不管用的事,而赵新一句话就让流民们屁颠屁颠的干活去了。

  初次收获的小麦亩产并不高,平均每亩也就三百多斤。按照陈青松的说法,第一年能有这个收成已经很不错了。下一步就要开始实行在另一时空常用的“早窄密”的栽培模式,通过合理密植、优化施肥结构、加强水肥管理和适时进行药剂防治等手段,预计明年每亩的亩产能超过六百斤。而现在有了方化这位化学老师,就可以通过测试不同地块里土壤的养分含量,设计不同的施肥量和施肥比例。

  秋收之后,田野中又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整地工作,以使土地能达到最佳播种状态来越冬。

  十月初,雷神号在轮机检修完成后,带着三百多清兵俘虏和两个排的士兵去了蒐楞吉岛。让赵新一直念念不忘的金矿开采终于开始了,曾经的海贼二当家王长生和一干手下,被提拔成了矿场监工。

  面对着孤零零的海岛和荷枪实弹的看守人员,大内侍卫黎大刚终于放弃了越狱的打算,和其他普通清兵一样,开始了一天十二个小时的矿工生活。

  赵新对这些人虽然管理很严,但他从来不在伙食上有所克扣。所以清军俘虏们的矿工生活虽然艰苦,但天天大米饭馒头管够;一周还能吃上一次肉的待遇是他们在大清朝也没有过的。很多人的心态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开始渐渐改变,直到有一天下意识的从嘴里蹦出一句“我们北海镇”。

  从赵新来到这个时代开始,一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他以为自己还是那个悲天悯人的家伙,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曾经满怀激情的创业小老板,变成了能掌管北海镇数万人生死的强权者。

  乾隆四十九年十月初八,远在甘肃办理“回乱”善后事宜的福康安,看完了军机处发来的关于扬州三大案以及江南水陆提督衙门的公文抄报。左思右想之后,他提笔给乾隆写了一道奏折。

  明亮的烛光下,一颗扭曲变形的弹头就放在桌案上。

  这,是他在富尔佳哈河的战场上捡回来的。

  
记住手机版网址:m.bsl88.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