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俄国动乱_家祖左宗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93章:俄国动乱

第(2/3)页

已经超过了一战巴黎大炮所发射的210毫米炮弹质量,更是碾压150毫米炮弹的质量。

  在陆地上,二战中真正让装甲车辆为主的“机动作战”发扬光大的,并不是扛着装甲的车辆,而是后勤卡车的发展和普及,让战略机动不再依赖铁路,或者说让部队的后勤能力在离开铁路后不会有断崖式的下跌。

  卡车的运输成本和效率固然比不过铁路,但对于需要继续前进扩大战果的部队来说,显然不可能等工兵再来铺设铁路。

  进攻方的矛更加锋利了,而防守方却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英法两国的准备严重不足,战术战略思想陈旧,军事能力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国内情况也不利于战争。

  虽然德国目前对于英法的实力仍心中惴惴不安,但局势的变动将会促使德国人做出选择,尤其是在手中握住了一杆更锋利的长矛时。

  1938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这对于工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工人工会组织游行活动也是很常见的一件事。

  只是,在动乱的俄国,这样的行动无疑是非常刺眼,也同样不友好的,但是,即便有政府的禁令,圣彼得堡、莫斯科、基辅等一系列大城市的工人还是选择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政府保障工人的工作、食物和休息时间,并反对政府对明斯克的暴力镇压。

  但这样的游行示威并不起作用,各地军警严阵以待,死守在街道上。

  “反对剥削!反对镇压!”

  “为了明斯克!为了俄罗斯!”

  “打倒独裁!打到战争!”

  “面包!面包!面包!”

  “工作!工作!工作!”

  “休息!休息!休息!”

  打着大大小小的横幅、旗帜的游行队伍气势雄壮而脚步坚定的行走在大街上,边走边高声疾呼着。

  上万人齐声呐喊的动静和气势,如虎如雷,对面的军警紧握钢枪,却不敢有任何动作,他们前进一步,他们便退后一步。

  突然,一声枪响在警察中响起,一队“骑兵”从大街的北边赶了过来,亮色的半身甲和头盔,灰色的军装,雪亮的马靴,来者一身复古的衣装,腰间挎着手枪,鞍上挂着长棍,手中握着马鞭,胯下的高头大马也挂着一身钢甲——

  具装骑警!

  十余骑并排而来,在大街上形成一道铁墙,骑警们的速度并不快,大致和普通人慢跑的速度相近,但马蹄声非常响,在一旁的军警的衬托下,一身钢甲的骑警显得气势非常足。

  一般来说,骑警在控制、驱散大规模人群时能发挥独特的显著作用,后世警务机构认为一名骑警在威慑力上能抵得上十名步行的巡警,往往十几名骑警就能有效控制上千人聚众示威的局面,而在大街这种地形下,更是如此。

  人类对于马匹的恐惧是源自生理本能的,很难抑制,面对大量骑兵仍能稳住阵脚的军队古往今来都是少数。

  俄国人在拍摄《战争与和平》时,客串群演的机械化步兵们面对滚滚而来的骑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sl88.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