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64章:马来亚、印度,直到开罗
第(2/3)页
甲种师,约15000人,物资消耗在290~400吨之间,而北方甲种师更高,在350~450吨之间。
而左念微很清楚,到了大战中后期,军队的物资消耗还会有一波上升,摩托化或机械化程度高的步兵师在高烈度战斗中每日物资消耗可能要达到800吨以上,常规步兵师超过500吨也不算很离谱的事情。
另外,就算是停在原地不动,一个师每日也要80~100吨的维持物资。
后勤不是儿戏。
总参谋部对于印度的战斗层考虑过采取“多管齐下、一击制胜”的策略,准备南北各修一条铁路,南线即从术达出国境,到腊戍后分两线,向西往印度境内修筑,向南一路到仰光,这两条线就是另一个时空的缅甸中央铁路、密支那铁路和滇缅铁路,此时由于英国企图将缅甸当作一个缓冲带,这几条铁路都没有修建;
北线则从迭里迷(今乌兹别克斯坦铁尔梅兹)出国境,经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国进入印度,主要任务是阻止英军支援。
但这条线很快就被否决了,无他,代价太大了。
首先是性价比,北线过于遥远,注定其无法成为主攻线路,大概只能投送3~5个步兵师,而缅甸方向的铁路可以支持接近20个步兵师,但在花费上北线却是11到13倍于南线,用12倍的钱去投送四分之一的部队完成一个无关紧要的目标,简直荒唐;
其次是里程,受制于阿富汗复杂的山地环境,这条铁路必须往西绕,但即便绕路之后,也有大片的山地,技术难度和资金耗费太大;
再次是被破坏的可能性较大,这里属于中国投送的未端,却临近英国人的核心势力范围,英国人想要破坏很容易;
最后则是沿途风险太大,阿富汗匪患成灾,伊朗反复无常,一不小心这些花费就都打水漂了。
最终,得以通过的只有南线的方案,并增加了环中南半岛方案,即在越南(南越南)和柬埔寨境内修筑铁路,将暹罗东部干线和交趾铁路联通起来,再修通北碧到仰光的铁路,实现环半岛运输。
而在近些年,随着欧洲海军力量格局超乎想象的变动,中枢又改变了决定——
印度干里烂地,又热又脏,四五十度的高温足以让一切机器趴窝,传染病更是能够造成严重的非战斗减员。
因此总参谋部通过了另一个相对冒险的决定,即对印度围而不打,用大约30万人在孟加拉一带牵制英军主力,海军则深入印度洋,在印度沿海夺取港口,开辟陆上新战线的同时夺取印度洋制海权,最终将手伸到东非,夺取苏伊士运河。
如果单论实现的可能性,这一方案相比于夺取夏威夷还是小一点的,但问题是怎么在打美国的同时把手伸过去,运输压力太大了,只能等战争后期再说。
这下子,既怕德国强,又怕德国弱了。
当然,这些都是未来的事情了,先把英国人从新加坡赶出去再说。
随着舰队逼近哥打巴鲁,从嘉定(西贡)起飞已经早一步飞抵哥打巴鲁。
现代战争的核心力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sl88.cc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