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章 历史转折中的秦学士(上)_大明小学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零五章 历史转折中的秦学士(上)

第(2/3)页

终究还是感念严嵩的“功绩”,觉得一点不赏实在过不去,便恩荫严世蕃为尚宝司丞。

  这说明皇帝抹去了严世蕃一切过往,如此堵在严府外的锦衣卫官校就没借口抓人了,只能撤掉。

  也是没法子,权贵的儿子哪有那么好抓,  穿越者亦不是万能的。

  这时候天气已经很冷了,  只有回到内室火炕上,秦德威才会摘除一切面具,躺在炕头长吁短叹。

  徐妙璇疑惑的问道:“正当得意之时,夫君为何忧叹?”

  秦德威慨然道:“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忧叹。”

  徐妙璇也不是政治小白,还是不明白:“大礼议不是已经过去了吗?”

  秦德威翻个身,有点悲凉的说:“你们又哪里知道,真正的凛冬将至啊。”

  乐观的人们哪能知道,嘉靖朝乱世即将开始。

  大臣本以为执拗于大礼议的皇帝已经很烦人了,但好歹都是过去式了。

  可今年以后,大臣们才明白,执拗于修仙的皇帝更踏马的烦人!

  徐妙璇用力将忧国忧民的秦德威扳了过来,“就是凛冬今晚到,你也别想逃避!按你的说法,现在不是安全期,这几日不许偷懒!”

  时间走向了年底,按照惯例,各衙门渐渐进入了清闲放松模式,只等着到了十二月后,就准备封衙过年。

  吏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张潮结束了使命,从外地返回了京师。秦德威怕出意外,出了京城来到通州迎接。

  当晚张老师会在通州过夜,秦德威便有了时间与张老师沟通。

  没别的意思,就是秦德威实在不放心,要看看张老师思想有没有变化。

  毕竟张老师离京之前想当诤臣的想法有点可怕,实在不行,不换思想就换人,秦德威也是做了最坏的打算。

  见过礼后,秦德威懒得寒暄,主动问道:“老师知道消息了吗?”

  张潮面无表情的说:“回程时沿途所遭遇招待,比去程时隆重了十倍,我岂能不知?

  我活了五十多年,从来不知道,做官还能这样做的,感觉什么都没做,也能连升数级。”

  秦德威由衷的赞叹说:“那是因为张学士你有一个好弟子啊。”

  张潮:“......”

  秦德威又对张学士勉励说:“好好做,礼部尚书未必就是终点,内阁大学士也未尝不能期待。”

谷橰</span>  张潮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狠狠的说:“被送出京时,我本来有断绝师生关系的想法,然后辞官走人!”

  秦德威礼节性的大惊失色了一下:“老师你怎可如此!”

  张潮继续说:“后来老夫悟透了,老夫不能那样做,必须要保留有用之身和师生关系。”

  秦德威大喜过望,连忙称赞说:“看来老师你真悟透了!没错,必须要保留有用之身,不然何以待将来?”

  所以为了师生关系,就放弃犯颜直谏吧,先自保再说其它!

  然后又听到张学士说:“老夫看透的是,像你这样肆意妄为人,若无约束,必定要成为......治世之能臣。

  所以老夫必须为了你而保留有用之身和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对你有所制约!

  放眼朝中,也只有老夫具备这样资格了,这就是老夫的责任!当年老夫将你取中时,就埋下了今日之宿命啊。”

  秦德威愕然片刻后,忍不住伸出大拇指夸奖说:“老师你的心理建设做的真好,堪称一代大儒了。”

  甭管用什么理由当遮羞布,张老师能自我说服就行。

  次日秦德威陪着张潮回了京城,然后张学士接了诰书,从翰林院搬到礼部上任了。

  从此以后,张学士就是张尚书了,尊称为大宗伯,雅称春官也可。

  在大礼告成之后,大臣们都以为嘉靖皇帝肯定要踌躇满志,积极奋发一下,然后先过个好年。

  却不料,嘉靖皇帝整个十一月都没再上朝,甚至都没出现在大臣面前,连最大朝仪之一冬至大朝都取消了!

  这下所有大臣都明白,肯定出什么事了。

  然后就传出了消息,嘉靖皇帝的生母蒋太后已经进入病危状态,无数道士在宫中为蒋太后祈福,连皇帝自己都亲自下场斋醮,哪还顾得上朝政。

  这几年入朝的新人可能不知道,但老人们都清楚,蒋太后对嘉靖皇帝有什么意义。

  当年大礼议时,嘉靖皇帝一个新人少年与朝中元勋宿老抗争,很大程度上就是蒋太后给与的勇气,蒋太后就是嘉靖皇帝的精神支柱。

  在满朝关注中,到了十二月初四,蒋太后驾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sl88.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